文人尤爱莫干山,木心衷情这以山为名的诸般景色,巴金为其空翠静谧书写灵感,郁达夫钻进竹海深处忘却满心烦扰……在中国山水视阈里,莫干山已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属性,它是精神与感性的集合体,更是一个安放身心的理想栖息地。 而今,这道凝厚细敏的精神信仰,亦随着郡安里即将落地生根的生活美学空间——福泉书院,回归当下。
福泉书院,渊源于月真法师寻觅善地弘扬传统文化的愿心,以福泉为名。在郡安里的福泉书院落地之前,便已郑重地向月真法师请益,并得此“开放”与“实用”之箴言。 佛教哲理中人要破除我执、打破习惯,才能在心灵上获得解脱与自由,也进一步说明了郡安里福泉书院跳脱常规建筑模式的开放理念。
△杭州福泉书院
空间有度,而心境无界。一座简素的建筑如同藏宝般伏卧在山林之中,原始朴质的色泽材质,豁然开朗的视野,轻透静谧的光影,以管窥天的谦卑思考……正是设计师企图与自然山水融合的精神表露。
通过自然与空间的相互作用,建筑可以有让人沉淀情绪、引发思考、回归平静的力量。且沾染自然与生俱来的生命形态,让人行走坐立其中更亲近生命的本质。
△蓝城郡安里实景图
自古有之的文化基因赋予山特殊的神性,为古今来者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滋养与安抚,信仰加持下,此间“新辞翦秋水,洗我胸中尘”的人生况味,也正是福泉书院得以结缘郡安里的原因。
区别于传统认知上的诵佛参禅的人间佛教场所,福泉书院更着力在审美学养的提升与身心灵的安顿。未来在郡安里呈现的福泉书院,集素食、阅读、静思、禅修、雅集等多种功能,是禅修室、抄经室、阅览室、禅堂等充满仪式感的艺文空间,更是隐在小镇深处的一处精神广场。
△意向图
点茶静心、誊写清心、吟诵修心、禅思明心。浸没在场域的宁静之中,感官的沉静与不再渴及让法相庄严的佛法哲理转化成亲近可感的生命体验。山与建筑的屏障隔绝红尘俗务的纷扰,反施之以庇护与感召,使得归来者得以放情宇宙之外,自足怀抱之中,串联起自我与世界的内在联系,以一种超脱都市生活的的状态,完成自我精神的满足与释放。
△意向图
人生兴味与精神修行在郡安里的交融展开,让妥帖恬然的美学山居,亦成为超脱世俗通路的心灵福地。
△五十年代 无纸红印
为此,一场由无纸红印、70年代水蓝印与88青饼三款古董级普洱臻品带来的茶语茶思,历经甲子岁月的厚重,让舌尖品啜成为一场
心灵的修行,以期预见福泉书院安然涤净的一角。(文:杭州和声)